老小區:晚上有點暗,但白天還不錯 |
上星期朋友在北京郵儲有兩天培訓,跟著去觀摩,課後留了兩天自由行,在airbnb 上找了一個老小區中新裝修的房子,小區外觀是有些破舊的,但房子內部裝修的溫馨又舒適。進屋時沒人在,大約晚上九點多,房東回來了,居然是個年輕的女孩。
舒適的客廳,玻璃門後是客戶有窗簾 |
大方的Airbnb女孩
好奇問她:「一個女孩子做airbnb,各國陌生人到家裡過夜,不會覺的不安全嗎?」 她說:「的確很多女孩子會在意,之前在瑞典唸書,回國後也希望與國外朋友保持接觸,,airbnb是個不錯的管道。」安全性上她有自己想法,一方面自己房間門鎖有加強,一方面接受訂單會確認房客評價,一年多來房客素質都不錯,很多在國際企業任職,也認識不少朋友。
「你呢,在台灣做那一行?」換她問我,我說:「我做基金理財相關的。」她接著問:「真的呀,我一直弄不懂基金,可以問你嗎?」,本想簡單解釋幾句,沒想到她頗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,碰到不明白各種狀況,一個個拿出來問。
我好奇的問她「你對基金這麼有興趣呀?」她說:「我覺得終於碰到一個,能跟我把基金講的這麼簡單清楚的人,當然要多問問呀!」不一會,桌上的白紙畫滿了又換一張。自認講解功力算不錯的,但她的吸收理解能力和好奇心也令我訝異,不一會從基金募集成立、信託概念、基金種類、股票、債券分別,開放型和ETF,基本上全講了一輪。談話過程中,發現我大學唸會計,又穿插問了些財報的問題。抬頭看了看時鐘,十點半了,心想:「在離家千里北京城的冬夜,與一個陌生年輕女孩獨處,卻猛聊基金架構和財報,也真是醉了呀! 」
北京的年輕人
「這麼年輕就在北京市中心買房,好厲害?」基金財報講的有點累了,找了機會插開話題。她微笑說:「我跟屋主租房子,airbnb只是幫他代管。別看這間老房,65平米(註:約20坪)現在市價也要600萬人民幣左右,買不起呀!」心中想著:「真是天價,屋主不知是那個大戶。」沒想到她接著說:「不過屋主比我還年輕,不到30歲,搞互聯網金融的。買了房後換到深圳的公司,這房就被我租到了!」
「北京像屋主這樣的年輕人多嗎?」我驚訝著問,她說:「也不一定,大部分人還是希望穩定上班的!」她舉了個例子,前幾個月去看了場校園招募,許多民間的大公司、做互聯網的、通訊、消費品的等等,「你猜排隊最長的是那間?」她問我,我說:「肯定的互聯網公司吧!」,「猜錯了,最受歡迎還是國營企業,許多不錯的民企,攤位前還冷冷清清的。」她繼續講著:「我也不明白這些年輕人的想法,去國營企業看似穩定,但發展有限,內部鬥爭也多,這些學生還排隊排這麼長!」,聽她這樣說,突然覺得,人性走到那兒,似乎也沒差太多,心中想到前陣子好友跟我分享在台灣徵才的技巧:「在104上,如果徵“業務助理”,不一定有人應徵!但如果改為“行政助理”履歷會收到手軟。」
「其實我父母也一直希望我去國企上班」談到國企,她想到了自己的過去。「那妳的想法呢?」我接著問。她輕嘆口氣,「我待過一陣子,但實在不喜歡國企裡面官僚的作法,處理人的問題比做事重要。當時離開國企,父母還生了好大的氣呢?」,我心想:「果然是天下父母心呀!這情景在台灣似乎也不難見到。」
穩定的國企仍是許多人首選(上圖為中國銀行) |
北京與家鄉
「北京真是個讓人沒有歸屬感的城市」她悠悠的嘆了口氣。老家在貴州的省會貴陽,大部分的朋友選擇留在家鄉,自己雖然在工作上有所進展,但卻仍遠遠趕不上北京不斷飆升的房價,避不開那漂在空中的霾,更不愛冬天零下的嚴寒,心中始終惦記著那「冬無嚴寒、夏無酷暑」的貴陽老家。
她告訴我,這些離家千里來到北京求發展的人們,有個特別傳神的詞「北漂」。北漂的人們,有人積極參與活動結交朋友,但也很多人過著「兩點一線」的日子,活動範圍就是公司與住家,生活就是工作與睡眠。現在北京手機叫外賣方便,戶外空氣冷又有霾,有時連出門吃飯都省了。
她說:「在北京,人們做互聯網、做金融看似風生水起。但如果可以,許多人還是會想回家的。」
三里屯是國際品牌插旗的重點,但人潮似乎不多,可能是今天有霾 |
每台公交車上,都有一個保安(右手邊載帽子的) |
聽她這樣說,心中還是有些觸動的,不禁想起18歲上台北的自己,唸書工作的十年,雖然慢慢適應,但不時還是有種人在異鄉之感,當時年輕的我,也難免偶爾抱怨一下台北上下班時的堵、冬天的冷、下不停的雨和那遙不可及的房價。想到這裡,心中突然泛起一種微妙感覺,當身處北京這個更遙遠的地方,台北這個曾經的異鄉,現在卻已是我心中的故鄉。
「那妳有計畫什麼時候回家嗎?」我問她,她說正在做電商,想要跟朋友去國外拿一個保健食品的代理,結合她熟悉的渠道銷售,如果線上做的起來,她就可以搬回家鄉做了。她也知道沒什麼背景,要拿代理並不容易,但她說:「如果不試試怎麼知道呢?就算失敗,也是種經歷吧!而且我相信我做的到!」堅定眼神中,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對未來夢想的光芒。
夢想與辛酸
時間過的很快,兩天的自由行結束了,飛機緩緩上升,從機上的小窗望下北京的燈火。比起景點,最令我懷念的,還是那一夜的談話,在那些政治、那些互聯網,那些些高奏凱歌、野蠻生長的背後,有更多一般小人物的故事。多年後,相信我仍會記得,離家千里零下3度的冬夜,在那老小區女孩口中,那個夢想與辛酸交織而成的北京
文筆變好
回覆刪除謝謝大剛學長支持!
刪除